目录
◆岱庙导游词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们现在将要游览的是古代艺术的博物馆--岱庙。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唐开远十三年(公元725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庙位于泰安市城区北部,恰在南起旧泰城南门,北的岱顶南天门中轴线上。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主体建筑宋天贶殿位于岱庙内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古朴的独特风格,并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幻,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体。庙中巍峨的殿宇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优美感。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向南开的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向东的名青阳门,也叫东华门;向西的名素景门,也叫西华门;向北的名鲁瞻门,也叫厚载门。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刊角楼,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也有闪烁着华夏文明光华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历史文物,并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更为珍贵的是还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岱庙,又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古典园林。虬龙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银杏,玲珑精美的盆景,争奇斗艳的花卉,又为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增添了万种风情的媚态。岱庙,一年四季景色如画,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
庄严、雄伟的岱庙,殿宇辉煌,文物荟萃。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风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发展。漫步在这艺术的世界里,抬眼望到的,举手触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宝,无不使观者动力容,令游人感慨。巍巍岱庙,是一座熔建筑、园林、雕刻、绘画和祖国传统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现在,我们到的这个地方叫“遥参亭”。它位于泰安市区的中部,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庙正阳门外,是岱庙的前庭,为进入岱庙的初阶。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举行祭典时,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以表示对泰山神的虔诚。因此,古时又称“草参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东参政吕经升任副都御史,临行前改为“遥参亭”,一直延用至今。遥参亭门外的遥参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至今完好无损。另有旗杆高竖,左右铁狮蹲列。坊南的“双龙池”,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建,方石垒砌,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中。因池内西北、东南角各有一个进出水的石雕龙头而得名。池南是通天街,使人一进入泰城南门就置身于神秘、庄严的“登天”气氛之中。池北侧的华板上刻有“龙跃天池”四字。1992年又在池外围以汉白玉雕花石栏,周长63米,以保护文物。石栏内东侧立有清代石碑二通,北侧立有“济南五卅惨案纪念碑”,西北侧有古槐一株,相传为唐代所植,至今枝叶繁茂,青翠欲滴。双龙池周围为一小广场,四周古建筑林立,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遥参亭为过亭式院落,东西宽52米,南北长66.2米,总面积3442.4平方米。正殿五间,建在院中心长方形台基上面,宽10.8米,进深7.75米,通高7.9米,为四柱五梁、九脊单檐歇山式,黄瓦盖顶。清代曾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各中间。
遥参亭是一组独立的建筑,但与岱庙在内涵上又是统一的,由于它的存在,把岱庙神秘而庄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厚。这种既独立又统一的建筑风格,不仅在五岳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遥参亭在唐代曾叫“遥参门”,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当您游览岱庙时,也应首先从遥参亭开始。
穿过遥参亭,迎面而立的“岱庙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创建。坊高12米,宽9.8米,深3米,为四柱三门式。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四柱前后流通墩上雕有8个石狮,姿态各异;重梁四柱刻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等20余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兽和各式花卉纹样。整座石坊造型别致,刻镂透细不凡,为清代石雕艺术中之珍品。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南面为施天裔所题“竣极于天,赞化体亢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两副楹联扣人心弦,先声夺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显赫声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进岱庙便生敬仰之情。
出岱庙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宽阔的“正阳门”,是进入岱庙的正门,两扇朱红大门,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岁月的磋砣,到解放前夕,正阳门已是裂痕斑斑,门上方的城楼也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得烟消云散。现在的正阳门是1985年按照宋代建筑风格重新修建的。门高8.6米,上面的城楼高11米,共五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24根四方明柱,四周镶嵌条棂隔,上覆黄琉璃瓦,檐下斗拱出三越四,雅乌墨小点金彩绘,额方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
走进正阳门霍然入目的“配天门”,是取孔子语“德配天地”而名,为岱庙的第二道门,配天门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候殿”,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传宋真宗东封时,在南天门见三神人,加封为“三灵候”,后来建此殿专祀。西为“太尉殿”是祀唐朝“虽出入将相,而奉自愿厚养”的分国公杜宗的。与配天门南北相连的“仁安门”是取孔子语“天下归仁”之意而名,为岱庙的第三道门,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创建。建筑结构与配天门雷同,殿内原祀天聋、地哑之神,两侧有东西门神。配天门的西侧有碑碣20块,最著名的是<<宣和碑>>和<<祥符碑>>,双碑高大雄伟,东西对峙,龟跌螭,气势非凡,为岱庙现存两大碑碣。
配天门西南方的“唐槐院”,原有“大可数抱,枝干荫亩许”的唐槐,民国年间,兵燹战乱,古槐倍受摧残,渐渐枯死。1952年,岱庙主持尚士濂又在枯槐干中植小槐一株,并取名“唐槐抱子”。今新槐已成大树,扶疏郁茂,又成为岱庙一大佳景。
唐槐之东旧有延禧殿、藏经殿、环咏亭、雨花道院,皆毁于民国年间。1984年,在藏经堂旧址上新建仿古文物库房48间,内藏泰山历代珍贵文物4000余件,古书籍3000余册。
北过仁安门透过蔽是遮天的苍松翠柏向北望去,只见一座五光十色、金碧辉煌的大殿矗立在高大的露台上,这就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天贶殿又叫峻极殿,创建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公元1008年,宋、辽在澶渊(今河南濮阳)交战,宋真宗虽大胜辽军,但无心再战,却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宋真宗为了平息朝野的怨愤之情,巩固其统治地位,他采纳了副宰相王钦若策谋的“天降昭书”的骗局,于同年十月率领群臣,车载“天书”来到泰山,举行了隆重的答谢天恩告祭大礼,并定于每年六月初六为“天贶节”。笠年,下昭扩建岱庙,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础上,建造了天贶殿。
天贶殿东西长43.67米,南北宽17.18米,高22.3米,殿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红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单翘重昂三跳拱,内槽殿顶为四个复斗式藻井,余为方形平棋天花板。整座大殿栾栌迭耸,雕梁彩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峻极雄伟,虽历经数朝,古貌犹存,它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
走进殿堂,正面高大的“东岳泰山之神”彩色塑像是1984年重塑的,坐像高4.4米,头顶冠冕十二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肃穆端庄,造形生动,大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泰山神”是道教所信奉的“百鬼之神”,可主宰生死。唐代被封为“天齐王”,宋时封为“天齐仁圣安”,元朝又封为“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明太祖登基后,认为给泰山神加封号是“渎礼不经”,故去掉所有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从此,岱庙的地位也就不可一世,享有“东岳神府”的盛名了。
▼塑像两边的楹联为清人吴云所书,“帝出乎震,人生于寅”。横额是清康熙帝于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朝泰山时所题“配天作镇”巨匾。殿堂内摆放着明、清时代的部分祭器。殿内东北西三面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传为宋代所绘。壁画全长62米,高3.3米,画面借描绘泰山神出巡时的浩荡宏伟场面,表现宋真宗东封泰山时的威严和气势,整幅壁画以大殿后门为界,东为“启跸图”,描绘泰山神出巡的场面;西为“回銮图”,描绘泰山神返回的情景。整个画面共有人物697人,其装束、仪态无一雷同,加以祥兽坐骑、亭台楼阁、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组成一幅瑰丽无比,气势雄伟的场面。画面笔力遒劲流畅,结构严谨,布局匀称自然,人物眉目传神活泼,衣着线条清晰,表情逼真生动,再加上色泽的绚丽协调,给人以极高的美学享受。
▼大殿在古时,曾受火灾和地震的损坏,壁画也受到影响,从壁画的艺术处理上可以看出,壁画的部分画面是后来重绘的,但整幅画基本上保留了宋代原作的面目,它仍为中国绘画史、道教壁画史上的一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天贶殿前宽阔的大露台分上下两层,雕栏环抱,站在大露台上,大有豁然开朗之感。露台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拜谒岱庙的诗碑。中间是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香炉。露台下古柏相夹的甬道向南延伸,尽头是一个方形石栏小池,俗称“阁老池”。皇帝举行大典参拜泰山神时,群臣就恭候在这里。池内及周围9块姿态怪异的太湖石是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泰安县令吴衔与其母王氏所献。每块石头各俱特色,仔细观赏耐人寻味,甬道中间有一玲珑石卓然而立,名为“扶桑石”。扶桑石北面有一株古柏独立阶下,名为“孤忠柏”,民间传说唐朝女皇帝武则天怀疑其也与大臣石忠谋反,便将其杀害,石忠冤魂不散,便来到东岳大帝前告武则天灭子之状,从而化为孤柏。据说,游人蒙住双眼绕扶桑石左右各转三圈,然后去摸对面的孤忠柏,凡能扶到的,都是神气很大的人。这些富有浪漫色彩的传说固不可信,但却显示了泰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发达,那些编写传说的民间才子,把人间的善与恶巧妙地融汇在柏树的形象中,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感慨。
天贶殿后面是后寝三宫,中为正寝宫,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宫,各三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后,考虑到还缺个皇后,便于同年封了一个“淑明后”,并为“她”修建了后宫,从“嫔妃”则居住配寝宫。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借神安民”的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处心积虑了”。
天贶殿两侧为东西碑廊,各种碑碣汉画像石琳琅满目,泰山历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这里。这些碑刻几乎集中国书法之大成,上追晋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真草隶篆,体例俱全;颜柳欧赵,风格各异,其中有七大汉碑的<<衡方碑>>、<<张迁碑>>;晋代三大丰碑之一的<<孙夫人碑>>;造形新颖,书法相异的<<双束碑>>;泰山佛教记事名碑<<大唐齐州神宝寺碑>>等共19块,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西侧廊内陈列的48块汉画像石是自1960年以来,几次清理大汶口和旧县东的汉画像石墓而集。这些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的反映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等社会生活;有的描述神话故事;也有反映历史人物的,画面图案工整,造型生动,在雕刻技法上,把中国传统的画技同线刻、浮雕揉合一体,体现出古拙质朴、雄健壮美的特点,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东汉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出碑廊,过炳灵门,是“汉柏院”。院内原有“炳灵殿”,毁于民国年间。院中五棵高大的古柏,枝桠交错,若虬龙蟠旋,相传为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禅泰山时所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汉柏院”由此得名。
院北的“汉碑亭”是1959年在炳灵殿故址上修建的,亭子建立在三层石砌的高大台基上,十分壮观。台基壁上镶嵌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49年)泰安知县何人鳞所书杜甫的<<望岳>>和<<秋兴>>等名人诗刻。登上亭子极目四望,天光云影,心宽臆阔,岱庙全景,泰城全貌尽收眼底。
汉柏院内碑碣林立,约计90余块。其中有后人隶书的东汉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飞友篇>>,有后人篆书陆机的<<泰山吟>>、谢灵运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左佩铉题篆的<<汉柏图赞>>、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和当代众多名人留下的墨迹。置身于碑林之中就象读了一部中国的历史,接受民族的熏陶,会给每一个严肃的观赏都留下不尽的思索。由汉柏院向北行,穿过幽静的小花园进入一个小巧玲珑的四合院。这里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时居住的地方,因座落在东华门内,故称“东御座”。其建筑为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称迎宾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称驻跸亭。东御座由长城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组成,院内建筑精美,绿树掩映,清静幽雅,给人以超世绝尘之感。五间正殿高筑台基之上,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乾隆帝腊人座像,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纹饰和金丝锈古器型的挂屏以及文房四宝。著名的“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时的供品,并称泰山“镇山三宝”。大门和殿堂里身着清代古装的“卫士”、“宫女”以清庭礼仪迎接游客,使游人仿佛回到远古的时代,浮想联翩。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护罩,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镌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他以简练秀雅的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字迹刚劲挺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222字,后渐泯灭,明嘉靖年间还尚存29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唯剩10个残字,完整者七。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出寝宫向北,为岱庙的最后一进院落。东西两座花园内各种盆景千姿百态,艺术地再现了泰山的一景一物,奇花异草。西南方西台上的铁塔铸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原为13级,现仅存3级,造型质朴,仍不失当年风采,与铁塔对峙的东南方台基上的铜亭,又称“金阙”,为全铜铸造,仿木结构,高4.4米,阔3.4,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铸于岱顶碧霞祠,为供奉碧霞元君而建。明末清初移于山下灵应宫,1972年迁入岱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三大铜亭之一。
“厚载门”是岱庙的最后一道门,是1984年重建的。门上有“望岳阁”三间,黄瓦明廊,红柱隔扇,犹如空中琼阁。站在阁上仰望岱岳雄姿,青山绕白云,绿树生轻烟,天门云梯宛若游龙浮挂天边。出厚载门北行为红门路,过岱宗大街不远即到登山之起点,泰山的山门——岱宗坊,由此起步,将步步登高,饱览泰山的最佳风景,直至登“天”。
m1752014-07-27|6843阅读|5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岱庙
朋友们,今天我们游览的名胜古迹是东岳神府岱庙,岱庙旧称“东岳庙”,俗称“泰庙”。它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华夏名山第一庙,是古帝王祭祀泰山神的地方。旧时,每当农历3月28日东岳大帝圣诞日,泰山人就在岱庙内举办规模盛大的庙会。一提起东岳庙会,大家就会想起《水浒传·七十四回》中所描写的浪子燕青打擂的故事。天下高手云集东岳庙,浪子燕青身手不凡,一场恶战,不可一世的恶霸任原,终于成为梁山好汉的败将,一时间轰动了泰安州。
岱庙位于泰山南麓的泰安城区北部,恰好处于南起旧泰城南门,北达岱顶南天门的轴线上,把山与城和谐地联为一体。岱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按最高规格的帝王宫城形制来营造的。它城碟高筑,庙貌巍严,结构严谨,宫阙重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总面积96600多平方米。它在总体设计上是把众多的重要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其它建筑对称于左右两侧;它的空间序列也是按照轴线的纵深发展而逐步展开。庙前有遥参亭、岱庙坊;庙中南北轴线上贯穿着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东侧辅以汉柏院、东御座、钟楼、东寝宫、东道院;西侧佐以延禧殿、环咏亭、鼓楼、西寝宫、雨花道院。
岱庙创建于西汉时期,拓展于唐宋,后经多次重修,建国后又屡加整修,使它焕然一新,重放光彩。
遥参亭:游岱庙首先要从遥参亭开始,它是岱庙的前庭,古帝王凡有事于岱宗,必先至此进行简单的参拜,然后选择吉日良辰才再入庙祭神。亭前有石坊,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五年即公元1770年,四柱三间,为冲天柱式牌坊,顶端蹲立着“望天吼”石兽,额书“遥参亭”。坊的左右铁狮蹲列,旗杆高竖。
坊前是“双龙池”,清光绪六年即公元1880年开凿,方石垒砌,玉栏环围,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后流入池内。因在池的西北和东南角上各有石雕龙头一个,专供出入水之用,所以称为“双龙池”,池北侧的华板上大书着“龙跃天池”四个字。双龙池在当时既增加了一个新的景点,又解决了旧泰城居民饮水难的问题。
池前为通天街,南头就是古泰城南门。古时游人一进入南门就置身于“登泰山如登天”的庄严气氛中,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跪列于街两旁迎驾天子。
池旁有唐槐蔽荫,池后耸立着《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民国十七年即1928年,日军侵占济南,五月三日屠杀我军民5000多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被迫迁往泰安,第二年在周年纪念大会上泰安民众捐资立碑,铭记国耻。碑座为方形,上刻“民国十八年五月立”,碑身是四棱上削,似怒剑刺空,与济南军民当年所立《五三惨案纪念碑》相同。
遥参亭为二进院落,山门、塞门、正殿、方亭、后门依次坐落在通天御道至岱庙的轴线上。山门内台基上建正殿五间,歇山顶,前后步廊式,上覆黄琉璃瓦,殿内供奉着碧霞元君;两侧是东西配殿各三间,供奉送生娘娘和眼光奶奶;院中有清代康熙五十九年即公元1720年时,泰安知事张奇逄所立的《禁止舍身碑》,规劝往来香客不要再到岱顶舍身崖舍身。文中说:“与其毁身以辱亲,何如得身以养亲?与其身死而求仙,何如存身而积善?”后院中立方亭,四柱攒尖顶;东北方有日本书法家柳田泰云先生书刻的《李白登岱六首诗碑》,1990年立;西北方银杏高耸,摩云擎天。
现在的遥参亭,基本上是明末的格局。它的规模之小、空间之狭与岱庙形成对比。这种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表现手法,烘托得岱庙更加雄伟壮丽。
岱庙坊:遥参亭与岱庙之间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即公元1672年,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低错落,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精工细琢,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
坊顶是歇山式仿木结构,螭吻凌空,斗拱层叠,檐角飞翘,脊兽欲驰。正脊之中竖立着宝瓶,两侧有四大金刚拽引加固。中柱小额枋上透雕着二龙戏珠,龙门枋上浮雕着丹凤朝阳。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竖立双柱,柱下侧是滚墩石,石上前后有立雕蹲狮两对:雄者戏耍绣球,雌者嬉闹幼狮,姿态各异,生动可爱。坊的梁、柱、额板及滚墩石上分别雕有铺首衔环、丹凤朝阳、二龙戏珠及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神牛角斗、麒麟送宝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兽瑞禽图。图案设计采用对称手法,构图和雕刻技术变化多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坊的内柱阴阳面均有刻联。南面是当年的创建者山东提督布政使施天裔撰书:“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意思是高峻的泰山与天齐,它辅助天地化生万物;主宰宇宙的泰山神,显赫的威灵镇慑东方。北面是山东巡抚兵部右侍郎赵祥星题联并书:“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与京。”大意是:泰山为五岳之宗,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来瞻仰它的雄伟气概,它那化生万物的德泽恩惠谁能超过呢?泰山之神把持操纵着群神仙界,天下都听从其命,它那保佑苍生的功劳广大远博,谁能与之相比?双联精辟地概括了泰山的神威。
正阳门:朋友们,这就是岱庙宫城,开八个门。朝南的5个,中为“正阳门”,是岱庙的正门,也是帝王之门:“正阳者,南方日中之气也”。两侧的小门是掖门;掖门的两侧,东为“仰高”,西为“见大”,意思是在山下看,泰山仰之弥高,又目睹其大。庙东有“东华门”,又称“青阳”,西有“西华门”又称“素景”,是按天神五帝东为青帝、西为白帝而命名的。北门叫“厚载”,意思是大地能载九皇之德,又称“鲁瞻”,取意于《诗经·鲁颂》的“泰山岩岩,鲁邦所瞻”,为鲁国人民所瞻仰,与岱顶的瞻鲁台相呼应。原来在这八个门之上都有门楼,庙的四角按八卦也均建有精巧玲珑的角楼,但民国战乱时都被毁坏了。改革开放以来,泰山管理部门先后重建了正阳门上的五凤楼、厚载门上的望岳楼以及耸立于城墙东北角的艮楼、东南角的巽楼、西北角的乾楼、西南角的坤楼。请大家眺望一下,那高悬于城墙上的阁楼,斗拱出三翘四,彩绘点金飞龙,富丽堂皇,气势非凡,大有凌空欲飞之势。
下边请跟我进入正阳门。咱们先看到的是轴线上的第二道门配天门,配天就是取孔子之语“德配天地”之意。配天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顶,前后步廊式穿堂而过。殿内原来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的泥塑神像,民国年间被毁。两侧是配殿,东边是三灵侯殿,祭祀的是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传说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在岱顶南天门见到了这三位神人,于是就加封为“三灵侯”,后来在这里建此大殿祭祀。西配殿叫太尉殿,是专门祭祀唐代名人杜崇的。此人在唐武宗的会昌年间曾被任命为中书侍郎。东西配殿于1968年全部拆除改建成平顶展览室,现在我们看到的殿堂是1998年重建的。
这棵生长在路东侧的古柏树传说是汉柏,苍郁挺拔,枝繁叶茂。在它的主干与侧枝的交接处之上长了一个奇特的树瘤,越看越像一只顽皮的猴子在猴头猴脑地到处张望,胸前还挂着一个似圆似方的印牌,这就是岱庙八景之一的挂印封侯(猴)。也使大家联想到了“关云长挂印封侯”的故事。
大家再看院内,东西两侧有碑碣20多块。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南方的宋代《宣和重修东岳庙记碑》和西南方的《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两座丰碑东西对峙,高大雄伟,龟趺螭首,气势非凡。
《宣和碑》是宋徽宗于宣和六年即公元1124年立的御制碑。碑高9.25米,宽2.1米,仅这青石大龟座就有七立方米,重达四万余斤。这里面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呢。传宋徽宗于宣和年间重修岱庙后要立丰碑纪念,并定下尺寸,必须超过岱庙内所有石碑。然后宣诏天下名匠限期完成,违者处斩。这下可苦了石匠,历经磨难终于找到了石碑料却寻不到石龟料,个个急得团团转。这时石匠头儿在梦境中见到大汶河的沙滩里有块巨大的石块,第二天便带领匠人到沙滩里挖掘,结果与梦境相合。龟座凿好后,却运不进庙门,众人又慌了。匠头儿便朝着石龟拜了三拜说:“既然山神显灵就请救人救到底吧!”灵石果然开口说:“欲想救众人,必先自身损!”匠头儿激动地连连叩头说:“只要你能进庙门,那怕我粉身碎骨!”话音刚落,忽听轰隆一声巨响,从庙门上空掉下一过梁,恰恰把匠头的双腿砸断了。石龟进门了,众人得救了,匠人那舍己救人的精神传颂至今。
《宣和碑》是当年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写的,朝散大夫张崇篆书碑额并书写的碑文。碑文追溯泰山祭祀历史,粉饰太平盛世,叙述了宋徽宗自从建中靖国元年即公元1101年登基后至宣和四年在21年间“诏命屡降,增治宫宇”的情景。碑阴有明代万历十六年即公元1588年山东巡抚李戴和巡按吴龙征的题刻“万代瞻仰”四个大字。从此碑可以看出,岱庙在北宋末年已发展到相当宏大的规模,各种建筑共计813间,与今日的180多间形成显明的对比。
《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是宋真宗于祥符六年即公元1013年所立,俗称《祥符碑》。碑高8.2米,宽2.3米,由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篆书碑额并书写碑文。碑文首先借助泰山的神威,对北宋王朝极尽歌颂之能事,叙述了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和四年不断晋封泰山神的经过,鼓吹赵恒封泰山谢“天书”后的重大变化。他们把打了胜仗还赔款的“澶渊之盟”后出现的暂时稳定附会为封禅之功。碑阴有明代万历二十四年即公元1596年巡抚张允济和巡按王立贤题书的“五岳独宗”四个大字。
另外,请看东侧有《大元太师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铭》、《重修东岳蒿里山神祠记碑》及《创塑州学七十子记碑》;西侧还有《泰山赞碑》、《可摘星辰方碑》等。《神道碑》立于元代延佑四年即公元1317年,碑高7.3米,宽1.78米,螭首龟趺,穹高屹立;碑文是元代翰林集贤大学士姚燧撰写并书。碑文主要介绍元代重臣泰安武穆王忙兀博罗灌的生平及其功德。《蒿里碑》是元代至元二十一年即公元1284年,东岳提点监修官兼东平路道教提点张志纯大炼师重修蒿里山神祠而立;文学家翰林集贤学士徐世隆撰文,泰安州知事徐汝嘉书丹。碑文主要阐述了泰山主生死的神威,是考证泰山为阴曹地府的历史资料。后人以为人死精魂归于蒿里,其山有神,立七十五司,出入死生之所也。故人们说:人死其魂拘于蒿里。《创塑州学七十子记碑》是元代至正九年即公元1349年所立,泰安州儒学教授张从仁撰文,中奉大夫、袭封衍圣公五十五代孙孔克坚书丹。碑文先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继而追溯“大成至圣文宣王”五十二代孙孔之严在泰安郡任判官时创塑七十子神像的原因和经过。西南方的《泰山赞碑》是清代乾隆四十年即公元1775年所立:正面是泰安知府朱孝纯撰书的序和铭,碑阴是线刻泰山图。
配天门前后,柏墙环绕,花木交杂,腊梅、月季、迎春、丁香、紫玉兰、百日红及樱花、凌霄等陆续竟相开放,争芳斗艳。特别是“五一”节前后,花丛中几株深红艳丽的大碧桃宛如对对浓妆淑女,亭亭玉立在五彩缤纷的牡丹花圃中,这一难得的时令,难得的景致吸引着游人尽赏国色花香。
大家看,配天门后是仁安门,取自孔子“仁者安仁”之意。殿内原祭祀天聋、地哑之神,两侧是东西门神。配天与仁安之门,由通道相连,前有铜狮蹲列,后有石狮守卫,更增加了殿宇神圣的威严。
天贶殿:朋友们,咱们跨出仁安门后就进入了天贶殿大院,眼前就是阁老池,石栏环筑,小巧玲珑。在池内及其周围分布着九块玲珑石,是金代大安元年即公元1209年时,奉符县吴刊奉老母王氏所献。这些因海底沉积而形成的石灰岩,均具有透、露、瘦、垢、绉、丑、秀的特点,姿态古怪,耐人寻味。更怪的是在阁老池的东侧有古柏,树干上淤结了一个球状疤瘤,酷似一只双目仰视的瑞兽麒麟,右上方还有一个圆形树疤,天然的组成了另一个岱庙八景之一-麒麟望月。池之北侧路东又有一株枯死的古柏,看它那躯体以顺时针方向拧扭盘旋而上,纹理清晰,质感细腻,尤为奇特。传说它是一位古代忠臣的化身,在陪同天子祭泰山时,由于不满巨大的耗资而挡驾进谏,激怒了天子,后在群臣的请求下虽免于一死,但又因他的耿直不阿,拒不谢罪而重被斩首,他的魂魄就立于路旁向泰山神申冤告状,被列为岱庙八景之一---宁死不屈。传说毕竟是传说,但从这棵树的造型特点而言,却蕴含着一种曲折奋进的力量,还有一种既刚健又柔和的美感,这正是人们喜欢它的原因。
士们、先生们:在这宽阔的大院里,古柏参天,浓荫蔽日,透过空隙咱们便看到一座巍峨峻极、金碧辉煌的宫殿,这就是岱庙的主体建筑、东岳大帝的神宫-宋天贶殿。
大殿重台之南有小露台,台上有一巨石卓然中立,这就是“扶桑石”,又叫“介石”,俗称“迷糊石”。北距14米处的甬道上有一棵古柏独立阶下,传说是唐代忠臣安金藏的化身。武则天称制后,幼子李旦为皇嗣,她怀疑其子谋反,即欲杀害,并派心腹重臣审训安金藏等人。安金藏竭力保护太子,大呼道:“公不信我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也。”遂引佩刀刺腹中,五脏并出,气绝倒地,经御医抢救未死,李旦免难。后来唐玄宗继位后,为追思安金藏的忠烈,特封为“代国公”,并诏令在泰山极顶大观峰上镌刻了“安金藏”三个大字。安金藏死后,追赠为“兵部尚书”。据传安金藏的魂魄曾来泰山神前告武则天灭子之状,化为此柏,因名“孤忠柏”,列为岱庙八景之一----孤柏披忠。又传游人在此用手帕蒙住双眼,绕扶桑石来回各转三圈,再去摸那古柏南侧正中的疤缝,便可领受山神赐福。
编写于:2023/1/3 23:31:34
发布 IP 属地:
版权声明
目录
◆岱庙导游词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们现在将要游览的是古代艺术的博物馆--岱庙。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唐开远十三年(公元725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庙位于泰安市城区北部,恰在南起旧泰城南门,北的岱顶南天门中轴线上。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主体建筑宋天贶殿位于岱庙内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古朴的独特风格,并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幻,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体。庙中巍峨的殿宇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优美感。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向南开的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向东的名青阳门,也叫东华门;向西的名素景门,也叫西华门;向北的名鲁瞻门,也叫厚载门。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刊角楼,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也有闪烁着华夏文明光华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历史文物,并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更为珍贵的是还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岱庙,又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古典园林。虬龙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银杏,玲珑精美的盆景,争奇斗艳的花卉,又为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增添了万种风情的媚态。岱庙,一年四季景色如画,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
庄严、雄伟的岱庙,殿宇辉煌,文物荟萃。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风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发展。漫步在这艺术的世界里,抬眼望到的,举手触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宝,无不使观者动力容,令游人感慨。巍巍岱庙,是一座熔建筑、园林、雕刻、绘画和祖国传统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现在,我们到的这个地方叫“遥参亭”。它位于泰安市区的中部,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庙正阳门外,是岱庙的前庭,为进入岱庙的初阶。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举行祭典时,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以表示对泰山神的虔诚。因此,古时又称“草参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东参政吕经升任副都御史,临行前改为“遥参亭”,一直延用至今。遥参亭门外的遥参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至今完好无损。另有旗杆高竖,左右铁狮蹲列。坊南的“双龙池”,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建,方石垒砌,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中。因池内西北、东南角各有一个进出水的石雕龙头而得名。池南是通天街,使人一进入泰城南门就置身于神秘、庄严的“登天”气氛之中。池北侧的华板上刻有“龙跃天池”四字。1992年又在池外围以汉白玉雕花石栏,周长63米,以保护文物。石栏内东侧立有清代石碑二通,北侧立有“济南五卅惨案纪念碑”,西北侧有古槐一株,相传为唐代所植,至今枝叶繁茂,青翠欲滴。双龙池周围为一小广场,四周古建筑林立,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遥参亭为过亭式院落,东西宽52米,南北长66.2米,总面积3442.4平方米。正殿五间,建在院中心长方形台基上面,宽10.8米,进深7.75米,通高7.9米,为四柱五梁、九脊单檐歇山式,黄瓦盖顶。清代曾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各中间。
遥参亭是一组独立的建筑,但与岱庙在内涵上又是统一的,由于它的存在,把岱庙神秘而庄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厚。这种既独立又统一的建筑风格,不仅在五岳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遥参亭在唐代曾叫“遥参门”,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当您游览岱庙时,也应首先从遥参亭开始。
穿过遥参亭,迎面而立的“岱庙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创建。坊高12米,宽9.8米,深3米,为四柱三门式。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四柱前后流通墩上雕有8个石狮,姿态各异;重梁四柱刻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等20余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兽和各式花卉纹样。整座石坊造型别致,刻镂透细不凡,为清代石雕艺术中之珍品。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南面为施天裔所题“竣极于天,赞化体亢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两副楹联扣人心弦,先声夺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显赫声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进岱庙便生敬仰之情。
出岱庙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宽阔的“正阳门”,是进入岱庙的正门,两扇朱红大门,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岁月的磋砣,到解放前夕,正阳门已是裂痕斑斑,门上方的城楼也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得烟消云散。现在的正阳门是1985年按照宋代建筑风格重新修建的。门高8.6米,上面的城楼高11米,共五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24根四方明柱,四周镶嵌条棂隔,上覆黄琉璃瓦,檐下斗拱出三越四,雅乌墨小点金彩绘,额方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
走进正阳门霍然入目的“配天门”,是取孔子语“德配天地”而名,为岱庙的第二道门,配天门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候殿”,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传宋真宗东封时,在南天门见三神人,加封为“三灵候”,后来建此殿专祀。西为“太尉殿”是祀唐朝“虽出入将相,而奉自愿厚养”的分国公杜宗的。与配天门南北相连的“仁安门”是取孔子语“天下归仁”之意而名,为岱庙的第三道门,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创建。建筑结构与配天门雷同,殿内原祀天聋、地哑之神,两侧有东西门神。配天门的西侧有碑碣20块,最著名的是<<宣和碑>>和<<祥符碑>>,双碑高大雄伟,东西对峙,龟跌螭,气势非凡,为岱庙现存两大碑碣。
配天门西南方的“唐槐院”,原有“大可数抱,枝干荫亩许”的唐槐,民国年间,兵燹战乱,古槐倍受摧残,渐渐枯死。1952年,岱庙主持尚士濂又在枯槐干中植小槐一株,并取名“唐槐抱子”。今新槐已成大树,扶疏郁茂,又成为岱庙一大佳景。
唐槐之东旧有延禧殿、藏经殿、环咏亭、雨花道院,皆毁于民国年间。1984年,在藏经堂旧址上新建仿古文物库房48间,内藏泰山历代珍贵文物4000余件,古书籍3000余册。
北过仁安门透过蔽是遮天的苍松翠柏向北望去,只见一座五光十色、金碧辉煌的大殿矗立在高大的露台上,这就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天贶殿又叫峻极殿,创建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公元1008年,宋、辽在澶渊(今河南濮阳)交战,宋真宗虽大胜辽军,但无心再战,却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宋真宗为了平息朝野的怨愤之情,巩固其统治地位,他采纳了副宰相王钦若策谋的“天降昭书”的骗局,于同年十月率领群臣,车载“天书”来到泰山,举行了隆重的答谢天恩告祭大礼,并定于每年六月初六为“天贶节”。笠年,下昭扩建岱庙,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础上,建造了天贶殿。
天贶殿东西长43.67米,南北宽17.18米,高22.3米,殿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红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单翘重昂三跳拱,内槽殿顶为四个复斗式藻井,余为方形平棋天花板。整座大殿栾栌迭耸,雕梁彩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峻极雄伟,虽历经数朝,古貌犹存,它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
走进殿堂,正面高大的“东岳泰山之神”彩色塑像是1984年重塑的,坐像高4.4米,头顶冠冕十二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肃穆端庄,造形生动,大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泰山神”是道教所信奉的“百鬼之神”,可主宰生死。唐代被封为“天齐王”,宋时封为“天齐仁圣安”,元朝又封为“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明太祖登基后,认为给泰山神加封号是“渎礼不经”,故去掉所有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从此,岱庙的地位也就不可一世,享有“东岳神府”的盛名了。
▼塑像两边的楹联为清人吴云所书,“帝出乎震,人生于寅”。横额是清康熙帝于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朝泰山时所题“配天作镇”巨匾。殿堂内摆放着明、清时代的部分祭器。殿内东北西三面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传为宋代所绘。壁画全长62米,高3.3米,画面借描绘泰山神出巡时的浩荡宏伟场面,表现宋真宗东封泰山时的威严和气势,整幅壁画以大殿后门为界,东为“启跸图”,描绘泰山神出巡的场面;西为“回銮图”,描绘泰山神返回的情景。整个画面共有人物697人,其装束、仪态无一雷同,加以祥兽坐骑、亭台楼阁、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组成一幅瑰丽无比,气势雄伟的场面。画面笔力遒劲流畅,结构严谨,布局匀称自然,人物眉目传神活泼,衣着线条清晰,表情逼真生动,再加上色泽的绚丽协调,给人以极高的美学享受。
▼大殿在古时,曾受火灾和地震的损坏,壁画也受到影响,从壁画的艺术处理上可以看出,壁画的部分画面是后来重绘的,但整幅画基本上保留了宋代原作的面目,它仍为中国绘画史、道教壁画史上的一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天贶殿前宽阔的大露台分上下两层,雕栏环抱,站在大露台上,大有豁然开朗之感。露台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拜谒岱庙的诗碑。中间是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香炉。露台下古柏相夹的甬道向南延伸,尽头是一个方形石栏小池,俗称“阁老池”。皇帝举行大典参拜泰山神时,群臣就恭候在这里。池内及周围9块姿态怪异的太湖石是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泰安县令吴衔与其母王氏所献。每块石头各俱特色,仔细观赏耐人寻味,甬道中间有一玲珑石卓然而立,名为“扶桑石”。扶桑石北面有一株古柏独立阶下,名为“孤忠柏”,民间传说唐朝女皇帝武则天怀疑其也与大臣石忠谋反,便将其杀害,石忠冤魂不散,便来到东岳大帝前告武则天灭子之状,从而化为孤柏。据说,游人蒙住双眼绕扶桑石左右各转三圈,然后去摸对面的孤忠柏,凡能扶到的,都是神气很大的人。这些富有浪漫色彩的传说固不可信,但却显示了泰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发达,那些编写传说的民间才子,把人间的善与恶巧妙地融汇在柏树的形象中,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感慨。
天贶殿后面是后寝三宫,中为正寝宫,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宫,各三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后,考虑到还缺个皇后,便于同年封了一个“淑明后”,并为“她”修建了后宫,从“嫔妃”则居住配寝宫。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借神安民”的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处心积虑了”。
天贶殿两侧为东西碑廊,各种碑碣汉画像石琳琅满目,泰山历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这里。这些碑刻几乎集中国书法之大成,上追晋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真草隶篆,体例俱全;颜柳欧赵,风格各异,其中有七大汉碑的<<衡方碑>>、<<张迁碑>>;晋代三大丰碑之一的<<孙夫人碑>>;造形新颖,书法相异的<<双束碑>>;泰山佛教记事名碑<<大唐齐州神宝寺碑>>等共19块,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西侧廊内陈列的48块汉画像石是自1960年以来,几次清理大汶口和旧县东的汉画像石墓而集。这些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的反映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等社会生活;有的描述神话故事;也有反映历史人物的,画面图案工整,造型生动,在雕刻技法上,把中国传统的画技同线刻、浮雕揉合一体,体现出古拙质朴、雄健壮美的特点,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东汉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出碑廊,过炳灵门,是“汉柏院”。院内原有“炳灵殿”,毁于民国年间。院中五棵高大的古柏,枝桠交错,若虬龙蟠旋,相传为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禅泰山时所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汉柏院”由此得名。
院北的“汉碑亭”是1959年在炳灵殿故址上修建的,亭子建立在三层石砌的高大台基上,十分壮观。台基壁上镶嵌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49年)泰安知县何人鳞所书杜甫的<<望岳>>和<<秋兴>>等名人诗刻。登上亭子极目四望,天光云影,心宽臆阔,岱庙全景,泰城全貌尽收眼底。
汉柏院内碑碣林立,约计90余块。其中有后人隶书的东汉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飞友篇>>,有后人篆书陆机的<<泰山吟>>、谢灵运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左佩铉题篆的<<汉柏图赞>>、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和当代众多名人留下的墨迹。置身于碑林之中就象读了一部中国的历史,接受民族的熏陶,会给每一个严肃的观赏都留下不尽的思索。由汉柏院向北行,穿过幽静的小花园进入一个小巧玲珑的四合院。这里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时居住的地方,因座落在东华门内,故称“东御座”。其建筑为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称迎宾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称驻跸亭。东御座由长城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组成,院内建筑精美,绿树掩映,清静幽雅,给人以超世绝尘之感。五间正殿高筑台基之上,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乾隆帝腊人座像,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纹饰和金丝锈古器型的挂屏以及文房四宝。著名的“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时的供品,并称泰山“镇山三宝”。大门和殿堂里身着清代古装的“卫士”、“宫女”以清庭礼仪迎接游客,使游人仿佛回到远古的时代,浮想联翩。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护罩,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镌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他以简练秀雅的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字迹刚劲挺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222字,后渐泯灭,明嘉靖年间还尚存29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唯剩10个残字,完整者七。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出寝宫向北,为岱庙的最后一进院落。东西两座花园内各种盆景千姿百态,艺术地再现了泰山的一景一物,奇花异草。西南方西台上的铁塔铸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原为13级,现仅存3级,造型质朴,仍不失当年风采,与铁塔对峙的东南方台基上的铜亭,又称“金阙”,为全铜铸造,仿木结构,高4.4米,阔3.4,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铸于岱顶碧霞祠,为供奉碧霞元君而建。明末清初移于山下灵应宫,1972年迁入岱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三大铜亭之一。
“厚载门”是岱庙的最后一道门,是1984年重建的。门上有“望岳阁”三间,黄瓦明廊,红柱隔扇,犹如空中琼阁。站在阁上仰望岱岳雄姿,青山绕白云,绿树生轻烟,天门云梯宛若游龙浮挂天边。出厚载门北行为红门路,过岱宗大街不远即到登山之起点,泰山的山门——岱宗坊,由此起步,将步步登高,饱览泰山的最佳风景,直至登“天”。
m1752014-07-27|6843阅读|5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岱庙
朋友们,今天我们游览的名胜古迹是东岳神府岱庙,岱庙旧称“东岳庙”,俗称“泰庙”。它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华夏名山第一庙,是古帝王祭祀泰山神的地方。旧时,每当农历3月28日东岳大帝圣诞日,泰山人就在岱庙内举办规模盛大的庙会。一提起东岳庙会,大家就会想起《水浒传·七十四回》中所描写的浪子燕青打擂的故事。天下高手云集东岳庙,浪子燕青身手不凡,一场恶战,不可一世的恶霸任原,终于成为梁山好汉的败将,一时间轰动了泰安州。
岱庙位于泰山南麓的泰安城区北部,恰好处于南起旧泰城南门,北达岱顶南天门的轴线上,把山与城和谐地联为一体。岱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按最高规格的帝王宫城形制来营造的。它城碟高筑,庙貌巍严,结构严谨,宫阙重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总面积96600多平方米。它在总体设计上是把众多的重要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其它建筑对称于左右两侧;它的空间序列也是按照轴线的纵深发展而逐步展开。庙前有遥参亭、岱庙坊;庙中南北轴线上贯穿着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东侧辅以汉柏院、东御座、钟楼、东寝宫、东道院;西侧佐以延禧殿、环咏亭、鼓楼、西寝宫、雨花道院。
岱庙创建于西汉时期,拓展于唐宋,后经多次重修,建国后又屡加整修,使它焕然一新,重放光彩。
遥参亭:游岱庙首先要从遥参亭开始,它是岱庙的前庭,古帝王凡有事于岱宗,必先至此进行简单的参拜,然后选择吉日良辰才再入庙祭神。亭前有石坊,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五年即公元1770年,四柱三间,为冲天柱式牌坊,顶端蹲立着“望天吼”石兽,额书“遥参亭”。坊的左右铁狮蹲列,旗杆高竖。
坊前是“双龙池”,清光绪六年即公元1880年开凿,方石垒砌,玉栏环围,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后流入池内。因在池的西北和东南角上各有石雕龙头一个,专供出入水之用,所以称为“双龙池”,池北侧的华板上大书着“龙跃天池”四个字。双龙池在当时既增加了一个新的景点,又解决了旧泰城居民饮水难的问题。
池前为通天街,南头就是古泰城南门。古时游人一进入南门就置身于“登泰山如登天”的庄严气氛中,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跪列于街两旁迎驾天子。
池旁有唐槐蔽荫,池后耸立着《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民国十七年即1928年,日军侵占济南,五月三日屠杀我军民5000多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被迫迁往泰安,第二年在周年纪念大会上泰安民众捐资立碑,铭记国耻。碑座为方形,上刻“民国十八年五月立”,碑身是四棱上削,似怒剑刺空,与济南军民当年所立《五三惨案纪念碑》相同。
遥参亭为二进院落,山门、塞门、正殿、方亭、后门依次坐落在通天御道至岱庙的轴线上。山门内台基上建正殿五间,歇山顶,前后步廊式,上覆黄琉璃瓦,殿内供奉着碧霞元君;两侧是东西配殿各三间,供奉送生娘娘和眼光奶奶;院中有清代康熙五十九年即公元1720年时,泰安知事张奇逄所立的《禁止舍身碑》,规劝往来香客不要再到岱顶舍身崖舍身。文中说:“与其毁身以辱亲,何如得身以养亲?与其身死而求仙,何如存身而积善?”后院中立方亭,四柱攒尖顶;东北方有日本书法家柳田泰云先生书刻的《李白登岱六首诗碑》,1990年立;西北方银杏高耸,摩云擎天。
现在的遥参亭,基本上是明末的格局。它的规模之小、空间之狭与岱庙形成对比。这种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表现手法,烘托得岱庙更加雄伟壮丽。
岱庙坊:遥参亭与岱庙之间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即公元1672年,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低错落,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精工细琢,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
坊顶是歇山式仿木结构,螭吻凌空,斗拱层叠,檐角飞翘,脊兽欲驰。正脊之中竖立着宝瓶,两侧有四大金刚拽引加固。中柱小额枋上透雕着二龙戏珠,龙门枋上浮雕着丹凤朝阳。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竖立双柱,柱下侧是滚墩石,石上前后有立雕蹲狮两对:雄者戏耍绣球,雌者嬉闹幼狮,姿态各异,生动可爱。坊的梁、柱、额板及滚墩石上分别雕有铺首衔环、丹凤朝阳、二龙戏珠及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神牛角斗、麒麟送宝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兽瑞禽图。图案设计采用对称手法,构图和雕刻技术变化多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坊的内柱阴阳面均有刻联。南面是当年的创建者山东提督布政使施天裔撰书:“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意思是高峻的泰山与天齐,它辅助天地化生万物;主宰宇宙的泰山神,显赫的威灵镇慑东方。北面是山东巡抚兵部右侍郎赵祥星题联并书:“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与京。”大意是:泰山为五岳之宗,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来瞻仰它的雄伟气概,它那化生万物的德泽恩惠谁能超过呢?泰山之神把持操纵着群神仙界,天下都听从其命,它那保佑苍生的功劳广大远博,谁能与之相比?双联精辟地概括了泰山的神威。
正阳门:朋友们,这就是岱庙宫城,开八个门。朝南的5个,中为“正阳门”,是岱庙的正门,也是帝王之门:“正阳者,南方日中之气也”。两侧的小门是掖门;掖门的两侧,东为“仰高”,西为“见大”,意思是在山下看,泰山仰之弥高,又目睹其大。庙东有“东华门”,又称“青阳”,西有“西华门”又称“素景”,是按天神五帝东为青帝、西为白帝而命名的。北门叫“厚载”,意思是大地能载九皇之德,又称“鲁瞻”,取意于《诗经·鲁颂》的“泰山岩岩,鲁邦所瞻”,为鲁国人民所瞻仰,与岱顶的瞻鲁台相呼应。原来在这八个门之上都有门楼,庙的四角按八卦也均建有精巧玲珑的角楼,但民国战乱时都被毁坏了。改革开放以来,泰山管理部门先后重建了正阳门上的五凤楼、厚载门上的望岳楼以及耸立于城墙东北角的艮楼、东南角的巽楼、西北角的乾楼、西南角的坤楼。请大家眺望一下,那高悬于城墙上的阁楼,斗拱出三翘四,彩绘点金飞龙,富丽堂皇,气势非凡,大有凌空欲飞之势。
下边请跟我进入正阳门。咱们先看到的是轴线上的第二道门配天门,配天就是取孔子之语“德配天地”之意。配天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顶,前后步廊式穿堂而过。殿内原来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的泥塑神像,民国年间被毁。两侧是配殿,东边是三灵侯殿,祭祀的是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传说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在岱顶南天门见到了这三位神人,于是就加封为“三灵侯”,后来在这里建此大殿祭祀。西配殿叫太尉殿,是专门祭祀唐代名人杜崇的。此人在唐武宗的会昌年间曾被任命为中书侍郎。东西配殿于1968年全部拆除改建成平顶展览室,现在我们看到的殿堂是1998年重建的。
这棵生长在路东侧的古柏树传说是汉柏,苍郁挺拔,枝繁叶茂。在它的主干与侧枝的交接处之上长了一个奇特的树瘤,越看越像一只顽皮的猴子在猴头猴脑地到处张望,胸前还挂着一个似圆似方的印牌,这就是岱庙八景之一的挂印封侯(猴)。也使大家联想到了“关云长挂印封侯”的故事。
大家再看院内,东西两侧有碑碣20多块。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南方的宋代《宣和重修东岳庙记碑》和西南方的《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两座丰碑东西对峙,高大雄伟,龟趺螭首,气势非凡。
《宣和碑》是宋徽宗于宣和六年即公元1124年立的御制碑。碑高9.25米,宽2.1米,仅这青石大龟座就有七立方米,重达四万余斤。这里面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呢。传宋徽宗于宣和年间重修岱庙后要立丰碑纪念,并定下尺寸,必须超过岱庙内所有石碑。然后宣诏天下名匠限期完成,违者处斩。这下可苦了石匠,历经磨难终于找到了石碑料却寻不到石龟料,个个急得团团转。这时石匠头儿在梦境中见到大汶河的沙滩里有块巨大的石块,第二天便带领匠人到沙滩里挖掘,结果与梦境相合。龟座凿好后,却运不进庙门,众人又慌了。匠头儿便朝着石龟拜了三拜说:“既然山神显灵就请救人救到底吧!”灵石果然开口说:“欲想救众人,必先自身损!”匠头儿激动地连连叩头说:“只要你能进庙门,那怕我粉身碎骨!”话音刚落,忽听轰隆一声巨响,从庙门上空掉下一过梁,恰恰把匠头的双腿砸断了。石龟进门了,众人得救了,匠人那舍己救人的精神传颂至今。
《宣和碑》是当年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写的,朝散大夫张崇篆书碑额并书写的碑文。碑文追溯泰山祭祀历史,粉饰太平盛世,叙述了宋徽宗自从建中靖国元年即公元1101年登基后至宣和四年在21年间“诏命屡降,增治宫宇”的情景。碑阴有明代万历十六年即公元1588年山东巡抚李戴和巡按吴龙征的题刻“万代瞻仰”四个大字。从此碑可以看出,岱庙在北宋末年已发展到相当宏大的规模,各种建筑共计813间,与今日的180多间形成显明的对比。
《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是宋真宗于祥符六年即公元1013年所立,俗称《祥符碑》。碑高8.2米,宽2.3米,由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篆书碑额并书写碑文。碑文首先借助泰山的神威,对北宋王朝极尽歌颂之能事,叙述了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和四年不断晋封泰山神的经过,鼓吹赵恒封泰山谢“天书”后的重大变化。他们把打了胜仗还赔款的“澶渊之盟”后出现的暂时稳定附会为封禅之功。碑阴有明代万历二十四年即公元1596年巡抚张允济和巡按王立贤题书的“五岳独宗”四个大字。
另外,请看东侧有《大元太师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铭》、《重修东岳蒿里山神祠记碑》及《创塑州学七十子记碑》;西侧还有《泰山赞碑》、《可摘星辰方碑》等。《神道碑》立于元代延佑四年即公元1317年,碑高7.3米,宽1.78米,螭首龟趺,穹高屹立;碑文是元代翰林集贤大学士姚燧撰写并书。碑文主要介绍元代重臣泰安武穆王忙兀博罗灌的生平及其功德。《蒿里碑》是元代至元二十一年即公元1284年,东岳提点监修官兼东平路道教提点张志纯大炼师重修蒿里山神祠而立;文学家翰林集贤学士徐世隆撰文,泰安州知事徐汝嘉书丹。碑文主要阐述了泰山主生死的神威,是考证泰山为阴曹地府的历史资料。后人以为人死精魂归于蒿里,其山有神,立七十五司,出入死生之所也。故人们说:人死其魂拘于蒿里。《创塑州学七十子记碑》是元代至正九年即公元1349年所立,泰安州儒学教授张从仁撰文,中奉大夫、袭封衍圣公五十五代孙孔克坚书丹。碑文先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继而追溯“大成至圣文宣王”五十二代孙孔之严在泰安郡任判官时创塑七十子神像的原因和经过。西南方的《泰山赞碑》是清代乾隆四十年即公元1775年所立:正面是泰安知府朱孝纯撰书的序和铭,碑阴是线刻泰山图。
配天门前后,柏墙环绕,花木交杂,腊梅、月季、迎春、丁香、紫玉兰、百日红及樱花、凌霄等陆续竟相开放,争芳斗艳。特别是“五一”节前后,花丛中几株深红艳丽的大碧桃宛如对对浓妆淑女,亭亭玉立在五彩缤纷的牡丹花圃中,这一难得的时令,难得的景致吸引着游人尽赏国色花香。
大家看,配天门后是仁安门,取自孔子“仁者安仁”之意。殿内原祭祀天聋、地哑之神,两侧是东西门神。配天与仁安之门,由通道相连,前有铜狮蹲列,后有石狮守卫,更增加了殿宇神圣的威严。
天贶殿:朋友们,咱们跨出仁安门后就进入了天贶殿大院,眼前就是阁老池,石栏环筑,小巧玲珑。在池内及其周围分布着九块玲珑石,是金代大安元年即公元1209年时,奉符县吴刊奉老母王氏所献。这些因海底沉积而形成的石灰岩,均具有透、露、瘦、垢、绉、丑、秀的特点,姿态古怪,耐人寻味。更怪的是在阁老池的东侧有古柏,树干上淤结了一个球状疤瘤,酷似一只双目仰视的瑞兽麒麟,右上方还有一个圆形树疤,天然的组成了另一个岱庙八景之一-麒麟望月。池之北侧路东又有一株枯死的古柏,看它那躯体以顺时针方向拧扭盘旋而上,纹理清晰,质感细腻,尤为奇特。传说它是一位古代忠臣的化身,在陪同天子祭泰山时,由于不满巨大的耗资而挡驾进谏,激怒了天子,后在群臣的请求下虽免于一死,但又因他的耿直不阿,拒不谢罪而重被斩首,他的魂魄就立于路旁向泰山神申冤告状,被列为岱庙八景之一---宁死不屈。传说毕竟是传说,但从这棵树的造型特点而言,却蕴含着一种曲折奋进的力量,还有一种既刚健又柔和的美感,这正是人们喜欢它的原因。
士们、先生们:在这宽阔的大院里,古柏参天,浓荫蔽日,透过空隙咱们便看到一座巍峨峻极、金碧辉煌的宫殿,这就是岱庙的主体建筑、东岳大帝的神宫-宋天贶殿。
大殿重台之南有小露台,台上有一巨石卓然中立,这就是“扶桑石”,又叫“介石”,俗称“迷糊石”。北距14米处的甬道上有一棵古柏独立阶下,传说是唐代忠臣安金藏的化身。武则天称制后,幼子李旦为皇嗣,她怀疑其子谋反,即欲杀害,并派心腹重臣审训安金藏等人。安金藏竭力保护太子,大呼道:“公不信我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也。”遂引佩刀刺腹中,五脏并出,气绝倒地,经御医抢救未死,李旦免难。后来唐玄宗继位后,为追思安金藏的忠烈,特封为“代国公”,并诏令在泰山极顶大观峰上镌刻了“安金藏”三个大字。安金藏死后,追赠为“兵部尚书”。据传安金藏的魂魄曾来泰山神前告武则天灭子之状,化为此柏,因名“孤忠柏”,列为岱庙八景之一----孤柏披忠。又传游人在此用手帕蒙住双眼,绕扶桑石来回各转三圈,再去摸那古柏南侧正中的疤缝,便可领受山神赐福。
编写于:2023/1/3 23:31:34
发布 IP 属地: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
每一个童年的梦想都值得用青春去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