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阳明心学才感觉古文功底不足,儒家经典经论了解之不够,国学基础之管中窥豹。只能先从白话文开始读起,却又时时难免起辩驳之意。
众所周知,阳明心学由理及心,修的是良知。各种对其的解释众说纷纭,不一而论,读着读着也越发迷茫,一千个人读出了一千种哈姆雷特。虽然对此一知半解,但是也试着从自己的角度去慢慢解读,所谓为学是也。
我对心的理解是,心实际指的是一个人的立场。良知指的是一个人的立场符合社会的整体价值,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行为上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每个人在认知这个世界的时候是带着立场的,没有立场的观点是不存在的。这里的立场未必是通俗意义上的利益,其实更多的是由对世界的诸多感受而形成的对世界的经验和认同。随着我们对世界认知的不断加深,也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自身的立场。举个简单的例子:古语云“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正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立场的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或者还有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词也包含了对立场变化的描述:境界。
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继续讨论良知。我们不能从现代汉语语境的字面意思来理解这个词,认为它指代了良心或者善心。我觉得它更多的表达了一种“良好的认知”这层意思。或者说,你的立场已经比较完善了,自洽了,能够更好的帮助你理解、认知甚而改造这个世界了。
说到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探讨一下立场。刚刚说了,一个人的立场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会随着社会活动或者认知而发生变化。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动物本能会给他带来一个最原始的立场——本能驱动。这个立场是最简单有效的,可以保障我们维持生命,完成种群繁衍。但是,当一个人开始萌芽自我意识的时候,他的立场就开始发生变化,并且变得不那么自洽了。
还是举个例子:社会化过程。对于一个稳定的动物性的种群结构,应该是蚂蚁或者蜜蜂那样的社会结构,自然界用历史充分证明了这样的结构的高效和稳定。然而,这样的种群结构是以完全扼制自我为代价的,仅仅依靠动物本能就可以构建这样的种群结构。这种动物本能构建的社会性是扼杀个体意识的,不过,这种说法也不完全对,实际上,动物种群的社会性和自我意识实际上却是高度自洽的,自然界通过个体发育的差异完成了这种自洽。动物界的社会性是依靠自然界的法则完成的,而这种社会结构也常见于昆虫等低等生物群体中。对于高等级哺乳类动物而言,社会的构成则要残酷的多,往往充满了杀戮和服从,以牺牲自我意识为代价完成社会化。
人类的发展,同样经历了这样的社会化过程,从而构建出了一个如今这样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化结构。在这样的社会中,既要保证个体意识的觉醒也要保证社会结构的稳定。所以,当一个人开始社会化以后,他需要让渡一些个人利益来满足集体的发展,这个过程是主动或者被动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立场难免会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当你意识到你需要维护社会利益而让渡个人利益的时候,你就开始有了大局观,开始和社会融洽的相处了,开始构建自己的良知了。比如说,我们需要遵守交通规则,交通规则更多的是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当你意识到交通规则实际上也维护了你的利益,并且主动且乐于遵守它的时候,你就建立了社会性这一方面的良知了。
人类和环境的冲突远远不止如此,我们对科学的探索和尊重,我们对规律的认知和应用,我们对宇宙的观察和推演,都是在完善“我是谁”这个哲学命题,也都是在不断地修正我们的立场,构建我们的良知的过程。
读阳明心学才感觉古文功底不足,儒家经典经论了解之不够,国学基础之管中窥豹。只能先从白话文开始读起,却又时时难免起辩驳之意。
众所周知,阳明心学由理及心,修的是良知。各种对其的解释众说纷纭,不一而论,读着读着也越发迷茫,一千个人读出了一千种哈姆雷特。虽然对此一知半解,但是也试着从自己的角度去慢慢解读,所谓为学是也。
我对心的理解是,心实际指的是一个人的立场。良知指的是一个人的立场符合社会的整体价值,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行为上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每个人在认知这个世界的时候是带着立场的,没有立场的观点是不存在的。这里的立场未必是通俗意义上的利益,其实更多的是由对世界的诸多感受而形成的对世界的经验和认同。随着我们对世界认知的不断加深,也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自身的立场。举个简单的例子:古语云“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正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立场的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或者还有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词也包含了对立场变化的描述:境界。
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继续讨论良知。我们不能从现代汉语语境的字面意思来理解这个词,认为它指代了良心或者善心。我觉得它更多的表达了一种“良好的认知”这层意思。或者说,你的立场已经比较完善了,自洽了,能够更好的帮助你理解、认知甚而改造这个世界了。
说到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探讨一下立场。刚刚说了,一个人的立场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会随着社会活动或者认知而发生变化。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动物本能会给他带来一个最原始的立场——本能驱动。这个立场是最简单有效的,可以保障我们维持生命,完成种群繁衍。但是,当一个人开始萌芽自我意识的时候,他的立场就开始发生变化,并且变得不那么自洽了。
还是举个例子:社会化过程。对于一个稳定的动物性的种群结构,应该是蚂蚁或者蜜蜂那样的社会结构,自然界用历史充分证明了这样的结构的高效和稳定。然而,这样的种群结构是以完全扼制自我为代价的,仅仅依靠动物本能就可以构建这样的种群结构。这种动物本能构建的社会性是扼杀个体意识的,不过,这种说法也不完全对,实际上,动物种群的社会性和自我意识实际上却是高度自洽的,自然界通过个体发育的差异完成了这种自洽。动物界的社会性是依靠自然界的法则完成的,而这种社会结构也常见于昆虫等低等生物群体中。对于高等级哺乳类动物而言,社会的构成则要残酷的多,往往充满了杀戮和服从,以牺牲自我意识为代价完成社会化。
人类的发展,同样经历了这样的社会化过程,从而构建出了一个如今这样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化结构。在这样的社会中,既要保证个体意识的觉醒也要保证社会结构的稳定。所以,当一个人开始社会化以后,他需要让渡一些个人利益来满足集体的发展,这个过程是主动或者被动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立场难免会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当你意识到你需要维护社会利益而让渡个人利益的时候,你就开始有了大局观,开始和社会融洽的相处了,开始构建自己的良知了。比如说,我们需要遵守交通规则,交通规则更多的是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当你意识到交通规则实际上也维护了你的利益,并且主动且乐于遵守它的时候,你就建立了社会性这一方面的良知了。
人类和环境的冲突远远不止如此,我们对科学的探索和尊重,我们对规律的认知和应用,我们对宇宙的观察和推演,都是在完善“我是谁”这个哲学命题,也都是在不断地修正我们的立场,构建我们的良知的过程。
每一个童年的梦想都值得用青春去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