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因是,某天晚上,我在看一本非现实向的网文小说,里面有一段情节,写的是人体实验。
我非常喜欢阅读,小时候网络、手机没普及,就看学校提供的课外书;长大了,能上网,有手机,就喜欢看网文小说。什么男频,女频,有CP,无CP,现实向,非现实向,只要内容有趣,文笔过得去,角色行为不下头,我都能看下去。
看多了网文小说,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剧情既视感”,总觉得这段剧情似曾相识。
在非现实向的小说中,人体实验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题材,比如末世背景的小说,有疯狂科学家抓人做实验,要制造出听话的丧尸;在星际背景的小说中,有机构要研究人与兽类基因融合,制造出更强大的战士。
通常这种剧情,只要人体实验的项目能跟小说背景结合在一起,项目加点非现实向的色彩,那基本就不会让读者出戏,也不会产生太多既视感——读者会觉得,这个人体实验项目合情合理,作者没离题。
但是某天晚上,我在看一本星际背景的网文小说,看到里面的人体实验项目,我就觉得既视感很重。这是我看这么多人体实验桥段,第一次觉得熟悉的。
于是我仔仔细细回想,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
这本小说中的人体实验项目,有火烧人体,生剖孕妇,注射病毒,人兽杂交,我越看越熟悉。
然后我想起来了。
在我14、15岁,正读初中的时候,我看过这些项目。
当时我在读的A初中,收到一批图书,是B初中倒闭了,图书没地方送,就往周边其他的学校送书。A初中图书室比较小,放不下了,就在每个年级每个班设立了一个书架,学生可以随意拿取书本阅读。
那时候我还没接触小说(我读初中的时候手机还是塞班系统的,网络也没普及,女生喜欢看小说也是买实体书的,而且都是校园小说),喜欢阅读就去拿书架上的书看。
其中,我看到一本《恸问苍冥》,这本书吧,详细记录了日军侵华的一些史实,以至于过了快20年,我对书中的某些内容还记忆深刻。
比如人体实验这块,除了火烧人体的项目,记载的还有冰冻人体,所以有些人说RB的烫伤膏冻伤膏好用,那是怎么来的现在知道了吧。
还有些印象比较深刻的人体实验,比如食物和水的实验,两组人,一组只给面包不给水,三天全部死亡,一组只给水不给面包,只能活七天左右,只给面包那组,死亡的时候人体都肿胀了。
再有就是活体解剖,不打麻药或者打重麻药,把人左右手都切下,左手接到右手,右手接到左手,我是不太明白这样做有什么用的,有一段写到,“研究员”等不及麻药生效,就打重重的麻药,以至于手术实验过程中,都能听到实验体磨牙的声音。
还有一个干燥实验,把人绑在凳子上,凳子脚下有滑轨(忘记是不是这样了,有可能是我当时阅读的想象),人滑进干燥室,出来的时候就成了一具干尸。
其他注射病毒的实验就不说了,注射的病毒五花八门,什么梅毒、霍乱,太多了都记不清了。
我回忆完这件事,就跟基友分享了这份回忆,基友很惊讶,说我十四五岁就看这么重口味的东西。
是啊,不知道今时今日的中学生,课外读物都是些什么呢?如果他们看这种书,也会被家长投诉,说是不良读物吗?
我承认,年轻时我是个重口味的人,除了《恸问苍冥》,我还看过《百年老新闻(慰安妇实录)》,还看过《十日谈》无删减版,马克吐温的《列车上人吃人事件》,《一千零一夜》辛巴达七次航海,有一次被困,没有食物,他们团队把最强壮的人抓出来,烤来吃。有一次他被留在一个小镇,成为妻子的陪葬,为了活下来而吃死人的尸体。这些都是我14-15岁,初二初三的时候看的。
诚然,这些都很重口味,但是也仅仅是存在于纸面上的文字。跟我同班的男生,喜欢看的是什么?《下水道美人鱼》!
我并不反对家长保护孩子,但过度的保护就不必了。有时候过早接触到世界的残酷并不是什么坏事。
比如我,十四五岁就看侵华日军的暴行,知道他们是什么披着人皮的畜生,知道他们如何虐杀人类,如何把人当小白鼠做实验,直到现在,过了20年,我依旧记忆清晰,在痛恨他们的行为的同时,看看现在的环境,虽然经济大环境不是很好,但对比当时,安全性增加了很多。
我另一个基友给我推荐过一本书,叫《一九八四》。大概在2021年的时候,经济环境比现在还好一些,当时跟他讨论这本书,我安慰他,书中世界尤为恐怖,但脱离阅读,回归现实,会有一种庆幸,幸好现实世界不是那样。
如果阅读一本乌托邦的书,书中世界无限美好,脱离阅读后,发现现实是如何残酷,就会产生心理落差,满心emo。
虽然,现在确实很喜欢“捂嘴”,一些条例意义不明,不公平正在扩大,或许已经隐隐出现《一九八四》书中的某些情况。但升斗小民,还是可以苟一苟的,人生真的很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但又什么都做不到,只要无愧于心就好了。
最后,我仍未知道,现今的中学生课外读物都是些什么,还不确定,我当年看的《恸问苍冥》之类的书籍,会不会被家长举报为不良读物。如果有人知道,欢迎告诉我。
共勉。
事情的起因是,某天晚上,我在看一本非现实向的网文小说,里面有一段情节,写的是人体实验。
我非常喜欢阅读,小时候网络、手机没普及,就看学校提供的课外书;长大了,能上网,有手机,就喜欢看网文小说。什么男频,女频,有CP,无CP,现实向,非现实向,只要内容有趣,文笔过得去,角色行为不下头,我都能看下去。
看多了网文小说,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剧情既视感”,总觉得这段剧情似曾相识。
在非现实向的小说中,人体实验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题材,比如末世背景的小说,有疯狂科学家抓人做实验,要制造出听话的丧尸;在星际背景的小说中,有机构要研究人与兽类基因融合,制造出更强大的战士。
通常这种剧情,只要人体实验的项目能跟小说背景结合在一起,项目加点非现实向的色彩,那基本就不会让读者出戏,也不会产生太多既视感——读者会觉得,这个人体实验项目合情合理,作者没离题。
但是某天晚上,我在看一本星际背景的网文小说,看到里面的人体实验项目,我就觉得既视感很重。这是我看这么多人体实验桥段,第一次觉得熟悉的。
于是我仔仔细细回想,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
这本小说中的人体实验项目,有火烧人体,生剖孕妇,注射病毒,人兽杂交,我越看越熟悉。
然后我想起来了。
在我14、15岁,正读初中的时候,我看过这些项目。
当时我在读的A初中,收到一批图书,是B初中倒闭了,图书没地方送,就往周边其他的学校送书。A初中图书室比较小,放不下了,就在每个年级每个班设立了一个书架,学生可以随意拿取书本阅读。
那时候我还没接触小说(我读初中的时候手机还是塞班系统的,网络也没普及,女生喜欢看小说也是买实体书的,而且都是校园小说),喜欢阅读就去拿书架上的书看。
其中,我看到一本《恸问苍冥》,这本书吧,详细记录了日军侵华的一些史实,以至于过了快20年,我对书中的某些内容还记忆深刻。
比如人体实验这块,除了火烧人体的项目,记载的还有冰冻人体,所以有些人说RB的烫伤膏冻伤膏好用,那是怎么来的现在知道了吧。
还有些印象比较深刻的人体实验,比如食物和水的实验,两组人,一组只给面包不给水,三天全部死亡,一组只给水不给面包,只能活七天左右,只给面包那组,死亡的时候人体都肿胀了。
再有就是活体解剖,不打麻药或者打重麻药,把人左右手都切下,左手接到右手,右手接到左手,我是不太明白这样做有什么用的,有一段写到,“研究员”等不及麻药生效,就打重重的麻药,以至于手术实验过程中,都能听到实验体磨牙的声音。
还有一个干燥实验,把人绑在凳子上,凳子脚下有滑轨(忘记是不是这样了,有可能是我当时阅读的想象),人滑进干燥室,出来的时候就成了一具干尸。
其他注射病毒的实验就不说了,注射的病毒五花八门,什么梅毒、霍乱,太多了都记不清了。
我回忆完这件事,就跟基友分享了这份回忆,基友很惊讶,说我十四五岁就看这么重口味的东西。
是啊,不知道今时今日的中学生,课外读物都是些什么呢?如果他们看这种书,也会被家长投诉,说是不良读物吗?
我承认,年轻时我是个重口味的人,除了《恸问苍冥》,我还看过《百年老新闻(慰安妇实录)》,还看过《十日谈》无删减版,马克吐温的《列车上人吃人事件》,《一千零一夜》辛巴达七次航海,有一次被困,没有食物,他们团队把最强壮的人抓出来,烤来吃。有一次他被留在一个小镇,成为妻子的陪葬,为了活下来而吃死人的尸体。这些都是我14-15岁,初二初三的时候看的。
诚然,这些都很重口味,但是也仅仅是存在于纸面上的文字。跟我同班的男生,喜欢看的是什么?《下水道美人鱼》!
我并不反对家长保护孩子,但过度的保护就不必了。有时候过早接触到世界的残酷并不是什么坏事。
比如我,十四五岁就看侵华日军的暴行,知道他们是什么披着人皮的畜生,知道他们如何虐杀人类,如何把人当小白鼠做实验,直到现在,过了20年,我依旧记忆清晰,在痛恨他们的行为的同时,看看现在的环境,虽然经济大环境不是很好,但对比当时,安全性增加了很多。
我另一个基友给我推荐过一本书,叫《一九八四》。大概在2021年的时候,经济环境比现在还好一些,当时跟他讨论这本书,我安慰他,书中世界尤为恐怖,但脱离阅读,回归现实,会有一种庆幸,幸好现实世界不是那样。
如果阅读一本乌托邦的书,书中世界无限美好,脱离阅读后,发现现实是如何残酷,就会产生心理落差,满心emo。
虽然,现在确实很喜欢“捂嘴”,一些条例意义不明,不公平正在扩大,或许已经隐隐出现《一九八四》书中的某些情况。但升斗小民,还是可以苟一苟的,人生真的很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但又什么都做不到,只要无愧于心就好了。
最后,我仍未知道,现今的中学生课外读物都是些什么,还不确定,我当年看的《恸问苍冥》之类的书籍,会不会被家长举报为不良读物。如果有人知道,欢迎告诉我。
共勉。
每一个童年的梦想都值得用青春去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