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很难得的想要写日记的瞬间,这种思绪和灵感迸发的时刻,有时间有机会,还是不要错过,好好记下来。
虽然手头还有一些ddl要赶呢~那就尽快把自己想的记录一下吧!
今天阿言分享了我一段话,是鲁智深的圆寂诗,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他说不知道为什么就发给我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完之后就想写点什么。
唔,不过主题依旧是探寻我自己。借着和他人的相处,经验主义式的挖掘,更了解我自己。
我曾经和修勾说过,“或许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但我知道我不想要什么。”后来,我跟他说,“我知道我想要什么了。”这时候的“想要”,现在想想,或许还是根据“不想要”的对立面来叙述的,我还是没有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比如修勾相对得过且过,缺乏时间观念,我心底应该是很不喜欢这些点的,于是我举了一些我自认为很看重的点,好像直接代换为我希望对方拥有的属性,比如“上进”,比如“有责任感”。
可是我最近依旧在困惑着,如果这就是我想要的伴侣特质,那为什么我没有那么开心?因为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社长真的是我从小到大深入相处的男生中鲜少有这些特点的。比如情绪控制能力好,有很强的责任心和担当感,做事细致严谨,尊重他人并能够代换并尝试理解他人。我们三观上也没有特别大的出入。我认为我自己应当是会很喜欢这类型的伴侣的,在爱做梦的年纪想象的伴侣也都有这些特质。我也确实从过去到现在对他一直都有欣赏,到最近的好感,可是这种好感一定程度,至少是最近就停滞了,无法更深。
是为什么?我不明白。是因为到了复习周,忙碌起来没有心思想这些吗?是因为知道至少要异国两年所以不愿意继续吗?是因为还是没有将上一段感情对自己的影响降到更低吗?
我没有答案。我能看清楚的只有,我好像,确实也没有那么喜欢他。至少和对前任的感情相比。至少对比我特别喜欢那个人的那个阶段我自己的感受。但是为什么呢?我还是不明白。是因为没有很前任在现实相处感觉不到更多负面反馈吗?是因为得不到的最好吗?我不明白。
之前跟修勾相处时候,割裂的点在于上头感与理智的冲突,这是他那种特质的人可以给我带来的感受,因为他可以若即若离,他可以选择性地表现自己,蒙了一层面纱的人固然不真实纯粹,但这种神秘感还是会让人的心绪、情绪被牵动。就像毒品,明明知道是不好的,是不合适的,但就是贱,一旦相处,还是会觉得对方是有意思的人而想多说说话。也就是说我充分明白自己那时候的矛盾并坦然接受这一点。
而跟社长相处的时候,割裂的点在于对自我的认知无法自圆其说。不知道到底是因为他这个特定的人,还是说在我和不同的人的相处交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到达一个转折点——真正意义上将现实的考虑摆在面前。我反复记录、思考自己的心绪,就是因为自己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笨的人。很笨不是说智商低或者为人处世方面问题很大,而是不够通透,很俗,很好懂,没什么内涵,见过的世界太单面了。
我希望能在对自己的纠结中快一点长大,如果能在象牙塔里提早感受一些成长上的痛苦,以后少走弯路就好了。毕竟大学试错成本最低,一般来说这句话会用在对于前途方向的把握上,但我觉得无论是人生的哪个方面都应该在大学的时候多思考,思考完做,做完或许错,再思考。毕竟这是人生中为数不多的能够纯粹做自己的时刻,暂时没有单一目标指向性的学习强压,也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
回到社长-现实问题。我对现实的考量到了什么地步呢?我在对比。我对比前任和社长的家境(只是优劣),对比家乡地区,对比性格,对比外在条件……甚至我考虑到了非常遥远的事情,比如谁更适合一起生活?成家?面对家庭、职场争端他们会怎么处理?这是我最近的痛苦所在,我在往几年前的自己不想前往的方向走。虽然凉和阿言都说,这就是成长,没什么好自责的,反而也是一种程度的负责任。但我还是会觉得,无奈,无奈。虽然我很不愿意承认,但是我确实对比了……如果要提对比的结果,社长那方基本上都胜过前任,一定要说的话前任的身高占优势,而且我在和前任的对话中,收获的情绪价值更多。但仅此而已。可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还是,对自己和前任的未来抱有期待呢?
今天,就在刚才,我也许明白、找到一条可能的方向了。
我想要的,我所提到的那些特质,到底是想要一个这样的伴侣,还是想要一个这样的自己?我很认同的,也常常提到的一句话,是“人总是爱自己的缺陷“的。
我喜欢前面提到的社长身上的那些特质,是因为我有其中的一些,而未来我也更希望自己往那个方向走,那是我希望自己变成的样子。
而我喜欢前任的特质,是他的“单纯干净、理想清高”,是他的“少年意气”。是他纯粹可爱的真挚。这些是我不怎么有的,也并不希望自己完全有的,是我认为“好”又“不好”的。因为这些特质相对的,他在没有成长起来前会很“二极管”——非黑即白,执拗,无法圆滑顺畅地面对他不理解或者不喜欢的事物。
再回到那个问题——我想要的是什么?说伴侣吧,现下的我,现下不需要切实考虑和一个人建立非常现实具体的亲密关系的我(指在近几年不会和人同居生活、需要急切考虑所谓毕业后两人的去向等),真正想要的……好像,确实还是能让我被触动的恋爱的感觉。比如我是一个有gb倾向的人,喜欢微弱的掌控感,在心理认知上希望被浅浅崇拜,需要被肯定和尊重,可是却又不是个足够独立强大的人,也需要一些依靠感。而前任能给我这些感受。社长……或许也可以,或许……没有,不知道,可能这就是我无法解析的感情上的“感觉”吧。这种感觉,或者说错觉,能让我抱有一种虚幻而易碎的期望——两个人是能够往一个方向成长的——能够在双方都觉得舒适满意的层级上一起升级适配未来几年、十年、二十年生活的挑战。也就是说,现在的一些差异,一些我可能需要的向下兼容,所谓前人栽树,我都没那么有所谓。我意识到上面所叙述的,也得感谢上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
而以后的我,五年、近十年后,迫近普遍成家立业时间线的我,想要的大概就真的是理性上我确切明白,和我同行的人必须能够成为我的战友,都够真正意义上的相互支持,处理家庭琐事、人际关系、互相照顾、相互慰藉,势均力敌地成就彼此。也许,有点搭伙过日子的那个味道。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现在喜欢的人,到了未来,彼此也成长为那时候最好的样子了。只是,这种情景与状态,人可为,但是不可定。
写到这里累了,差不多吧。我觉得我最该做的,还是那件事:没有更大程度上想清楚前,不要做冲动作决定。别贪心,也别遗憾。
这几天很难得的想要写日记的瞬间,这种思绪和灵感迸发的时刻,有时间有机会,还是不要错过,好好记下来。
虽然手头还有一些ddl要赶呢~那就尽快把自己想的记录一下吧!
今天阿言分享了我一段话,是鲁智深的圆寂诗,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他说不知道为什么就发给我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完之后就想写点什么。
唔,不过主题依旧是探寻我自己。借着和他人的相处,经验主义式的挖掘,更了解我自己。
我曾经和修勾说过,“或许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但我知道我不想要什么。”后来,我跟他说,“我知道我想要什么了。”这时候的“想要”,现在想想,或许还是根据“不想要”的对立面来叙述的,我还是没有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比如修勾相对得过且过,缺乏时间观念,我心底应该是很不喜欢这些点的,于是我举了一些我自认为很看重的点,好像直接代换为我希望对方拥有的属性,比如“上进”,比如“有责任感”。
可是我最近依旧在困惑着,如果这就是我想要的伴侣特质,那为什么我没有那么开心?因为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社长真的是我从小到大深入相处的男生中鲜少有这些特点的。比如情绪控制能力好,有很强的责任心和担当感,做事细致严谨,尊重他人并能够代换并尝试理解他人。我们三观上也没有特别大的出入。我认为我自己应当是会很喜欢这类型的伴侣的,在爱做梦的年纪想象的伴侣也都有这些特质。我也确实从过去到现在对他一直都有欣赏,到最近的好感,可是这种好感一定程度,至少是最近就停滞了,无法更深。
是为什么?我不明白。是因为到了复习周,忙碌起来没有心思想这些吗?是因为知道至少要异国两年所以不愿意继续吗?是因为还是没有将上一段感情对自己的影响降到更低吗?
我没有答案。我能看清楚的只有,我好像,确实也没有那么喜欢他。至少和对前任的感情相比。至少对比我特别喜欢那个人的那个阶段我自己的感受。但是为什么呢?我还是不明白。是因为没有很前任在现实相处感觉不到更多负面反馈吗?是因为得不到的最好吗?我不明白。
之前跟修勾相处时候,割裂的点在于上头感与理智的冲突,这是他那种特质的人可以给我带来的感受,因为他可以若即若离,他可以选择性地表现自己,蒙了一层面纱的人固然不真实纯粹,但这种神秘感还是会让人的心绪、情绪被牵动。就像毒品,明明知道是不好的,是不合适的,但就是贱,一旦相处,还是会觉得对方是有意思的人而想多说说话。也就是说我充分明白自己那时候的矛盾并坦然接受这一点。
而跟社长相处的时候,割裂的点在于对自我的认知无法自圆其说。不知道到底是因为他这个特定的人,还是说在我和不同的人的相处交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到达一个转折点——真正意义上将现实的考虑摆在面前。我反复记录、思考自己的心绪,就是因为自己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笨的人。很笨不是说智商低或者为人处世方面问题很大,而是不够通透,很俗,很好懂,没什么内涵,见过的世界太单面了。
我希望能在对自己的纠结中快一点长大,如果能在象牙塔里提早感受一些成长上的痛苦,以后少走弯路就好了。毕竟大学试错成本最低,一般来说这句话会用在对于前途方向的把握上,但我觉得无论是人生的哪个方面都应该在大学的时候多思考,思考完做,做完或许错,再思考。毕竟这是人生中为数不多的能够纯粹做自己的时刻,暂时没有单一目标指向性的学习强压,也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
回到社长-现实问题。我对现实的考量到了什么地步呢?我在对比。我对比前任和社长的家境(只是优劣),对比家乡地区,对比性格,对比外在条件……甚至我考虑到了非常遥远的事情,比如谁更适合一起生活?成家?面对家庭、职场争端他们会怎么处理?这是我最近的痛苦所在,我在往几年前的自己不想前往的方向走。虽然凉和阿言都说,这就是成长,没什么好自责的,反而也是一种程度的负责任。但我还是会觉得,无奈,无奈。虽然我很不愿意承认,但是我确实对比了……如果要提对比的结果,社长那方基本上都胜过前任,一定要说的话前任的身高占优势,而且我在和前任的对话中,收获的情绪价值更多。但仅此而已。可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还是,对自己和前任的未来抱有期待呢?
今天,就在刚才,我也许明白、找到一条可能的方向了。
我想要的,我所提到的那些特质,到底是想要一个这样的伴侣,还是想要一个这样的自己?我很认同的,也常常提到的一句话,是“人总是爱自己的缺陷“的。
我喜欢前面提到的社长身上的那些特质,是因为我有其中的一些,而未来我也更希望自己往那个方向走,那是我希望自己变成的样子。
而我喜欢前任的特质,是他的“单纯干净、理想清高”,是他的“少年意气”。是他纯粹可爱的真挚。这些是我不怎么有的,也并不希望自己完全有的,是我认为“好”又“不好”的。因为这些特质相对的,他在没有成长起来前会很“二极管”——非黑即白,执拗,无法圆滑顺畅地面对他不理解或者不喜欢的事物。
再回到那个问题——我想要的是什么?说伴侣吧,现下的我,现下不需要切实考虑和一个人建立非常现实具体的亲密关系的我(指在近几年不会和人同居生活、需要急切考虑所谓毕业后两人的去向等),真正想要的……好像,确实还是能让我被触动的恋爱的感觉。比如我是一个有gb倾向的人,喜欢微弱的掌控感,在心理认知上希望被浅浅崇拜,需要被肯定和尊重,可是却又不是个足够独立强大的人,也需要一些依靠感。而前任能给我这些感受。社长……或许也可以,或许……没有,不知道,可能这就是我无法解析的感情上的“感觉”吧。这种感觉,或者说错觉,能让我抱有一种虚幻而易碎的期望——两个人是能够往一个方向成长的——能够在双方都觉得舒适满意的层级上一起升级适配未来几年、十年、二十年生活的挑战。也就是说,现在的一些差异,一些我可能需要的向下兼容,所谓前人栽树,我都没那么有所谓。我意识到上面所叙述的,也得感谢上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
而以后的我,五年、近十年后,迫近普遍成家立业时间线的我,想要的大概就真的是理性上我确切明白,和我同行的人必须能够成为我的战友,都够真正意义上的相互支持,处理家庭琐事、人际关系、互相照顾、相互慰藉,势均力敌地成就彼此。也许,有点搭伙过日子的那个味道。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现在喜欢的人,到了未来,彼此也成长为那时候最好的样子了。只是,这种情景与状态,人可为,但是不可定。
写到这里累了,差不多吧。我觉得我最该做的,还是那件事:没有更大程度上想清楚前,不要做冲动作决定。别贪心,也别遗憾。
每一个童年的梦想都值得用青春去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