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fore Sunset
Before Sunrise
Before Midnight
在这个特殊的时(疫情封城+离婚冷静期),我在三个临近午夜的周末晚上独自看完了这三部被奉为圭臬的电影。看完的档口,也到了所有一切都该有个结局的时候,无论是疫情还是爱情。
这是我第一次观看。
或许再早四个月,我都不会有耐心和闲心去看三部全程都是对话的电影,甚至都能想象自己,肯定是眉头一皱,下一个。
或许再早三个月,我满脑子都是痛苦和疲惫,急切的想要知道关系失败的后果,找寻那些有着同样经历的人们,看看他们生活,是不是很可怕。
听过的老歌,看过的影视和书,只有当你真正经历过,你才会明白蕴含在其中的,深重的情感和他们被创造出来的意义。可能只有我,没有办法真正对未曾经历过的道理感同身受,哪怕有谁跟我强调三遍,我也会敷衍的说一声“知道了”然后一笑而了之。读书,观影,其实都是在找寻自己的身影。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读自己。到了如今,最可怕的是,你突然看懂了,所有的歌词和台词。
这两个月以来,我被困在屋子里,没有办法走一些路,只能看一些书,一些纪录片,一些对话录,一些电影,来佐证那句“人生辽阔,不要活在爱恨里”。我也才能静下心来,不抵触地去观看爱情这个话题。
三部曲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观影的,先是被拉入《爱在日落黄昏时》的坑,然后因为仍然有些抵触,所以先看了《爱在午夜降临前》,再是《爱在黎明破晓前》。
这个观影顺序好像不太符合事情发展的规律,辜负了1994年被创作出来的初衷。
就好像是知道杯子已然将碎未碎,去回看它被不经意烧制成旷世奇作时的模样。没有对于初生美好事物的爱怜和陶醉,只有审视和怜悯。原来再惊艳的杯子,不放在玻璃罩子里精心呵护、远远观瞻,而是日日把玩,它终究只是个会碎的杯子,毫无例外。
Before Sunrise电影的最终。
日出,风动,所有的画面里都不再有昨日牵手走过的有情人。
自由肆意的手相师,深夜河岸边的流浪诗人,并肩休憩的圆木椅,荒芜的墓地和精致的墓碑,日落时似是被蛊惑般、小心翼翼接吻过的摩天轮,许诺再不见面的邮轮,午夜酒后低声呢喃和尽情做爱的草坪...一切仿佛清晨的露珠一般,随着日出而消失殆尽。就像是在你眼前,一个接着一个地戳破美丽的幻境,告诉你,一切只是一个酣梦,爱情从来没有发生过。
可以称之为爱情么?还是Crush更为贴切?
Crush诱人沉沦的魅力在于,不问过去,没有将来,只有当下。
美好的皮囊可以一见倾心,陌生人可以承载无穷的期待和美好的想象。人对新奇的事物有本能的好奇心,初遇时可以尽情述说,杜撰出一个或许真实的自己。没有人在这一刻会破坏气氛地去考究,只会带着周遭环境烘托出的滤镜,去描摹他/她的性格、爱好、思想、怪癖,沿着对方刻意营造的方向,想象怎样难忘而特殊的经历才会塑造出眼前这个有好感的陌生人。
席琳和杰西的Crush,值得他们在之后走散的九年里念念不忘。
在最美好的年华,宿命般遇见一个可以天南地北地聊天的人,恰好有姣好的面容。不必刻意去找话题,不会有尴尬。每一件事情都是新鲜的,每一个在特定场景下会被讲述的故事,在初遇的时候都是第一次听到。
我不觉得你在阳光下见到祖母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情,你也能理解我只是太难过了,其实不会真的杀死前男友。异曲同工的有趣经历和爱幻想的灵魂,不会像在现实生活中一般,被斥责不切实际,被强制规训和束缚。灵魂在这一刻产生了强大的共鸣和联结,自然而然,水乳交融,酣畅淋漓。
这哪里是枯燥乏味的现实生活可以比拟的?这是救赎,是唯一的阳光,是被精心置于玻璃展台中的艺术品,值得为之疯狂,为之记传和歌颂。
然而,他们可以毫不避讳的谈及自己的第一次性幻想,却无法启齿关于爱的一切话题。他们做了世界上最亲密的行为,却只字不提“爱”。
是因为爱情太过沉重了吧?夹杂着无法悖逆的人性、失望和自我救赎。
我知道你的过去,或许,我就是你的过去,我也是你的将来。一眼能够预知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彼此爱恋着,成就着,伤害着,被捆绑着,一起经历所有的油盐柴米和喜怒哀乐。彼此不用说话,也不必说话,我就知道你经历了什么,或许,我已经没兴趣知道了。
就像席琳躺在杰西的腿上时说的那样,当见识过对方毫无保留的所有优点、缺点之后,仍然选择继续爱他,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可是,他们说着怎么会有情侣想要天长地久,幸福的婚姻都是彼此欺骗,这些在他们看来很荒谬的事情,最终却放任自己落入俗套。
Before Sunset 宿命般的重逢,像是从未失散过一般,从黄昏畅聊到飞机延误。
席琳说着自己环保工作的意义,说着独自游走于不同怀抱间的感受。
“我没有办法处理朝夕相处的恋爱”
“我只有一个人独处时才会真正开心”
“我变得好像,不相信任何和爱情相关的东西,别人再也无法打动我”
“我还有很多梦想,但都和爱情无关了”
杰西说着自己新书,说着自己对孩子的爱意让他走进并忍受婚姻。
所以在Before Midnight的时候,我才感觉愤怒而又悲哀,他们背弃了自己信念,结局却也不过如此。
年少时候惊艳了时光的邂逅,认定这就是自己的灵魂伴侣,所以在各自失散人海九年之后的重逢,义无反顾、抛妻弃子的奔赴相拥。
席琳放弃了呼吁和维护环保的工作,不再以成为女权主义者作为目标,离开故土,到纽约陪伴杰西两年,直至怀孕。
杰西离婚,为了席琳更好的生育搬到欧洲,放弃了陪伴最爱的儿子度过唯一的童年时光。
也会有
“如果1994年火车上遇见的是现在的我,你还会选择跟我在一起么?”
“如果要一起度过余生的56年,你还可以忍受我么?”
“你最想要我改变什么?”
也会有
“你常年在外,我为了不成为累赘而努力独立带孩子,但是我无时无刻不在崩溃和茫然,觉得自己没有做一个好母亲。”
“我也想跟你一样有那么多自由的时间去思考,去创作”
也会有
“我最想你改变的是,不要试图改变我”
“你每天都在不停的抱怨和絮叨,如果把这些时间用在创作上,你会堪比音乐大师”
“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前男友母亲去世时,你给他口时扭着屁股的样子么”
所以我才会觉得不甘心,又无可辩驳。
不甘心是,明明都已经看得这么透彻,却还是选择清醒着沉沦,爱情是这么盲目的么?
无可辩驳的是,爱情就是这么不可理喻的事情,引诱着你一步一步被捕获,落入陷阱。
无论怎么深刻和美好的感情,无论多么难以忘怀的人,都会被琐碎的生活磨平,都会在接近之后失望,厌恶。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已经分不清究竟是对期待和幻想落空的失望,还是对人性缺陷的厌恶。
往复循环,毫无例外。
“他们终究变成了初遇时,火车上那对吵嘴的德国夫妇。”
你要问我,还向往爱情么,还相信爱情的存在么。
我向往的,我也相信的。我依然期待着,爱情降临时,全世界的悲伤都会让路的感觉。
像是夏日的冰镇可乐,明明知道会带来脂肪堆积,却抵挡不住入口的快感。
Before Sunset
Before Sunrise
Before Midnight
在这个特殊的时(疫情封城+离婚冷静期),我在三个临近午夜的周末晚上独自看完了这三部被奉为圭臬的电影。看完的档口,也到了所有一切都该有个结局的时候,无论是疫情还是爱情。
这是我第一次观看。
或许再早四个月,我都不会有耐心和闲心去看三部全程都是对话的电影,甚至都能想象自己,肯定是眉头一皱,下一个。
或许再早三个月,我满脑子都是痛苦和疲惫,急切的想要知道关系失败的后果,找寻那些有着同样经历的人们,看看他们生活,是不是很可怕。
听过的老歌,看过的影视和书,只有当你真正经历过,你才会明白蕴含在其中的,深重的情感和他们被创造出来的意义。可能只有我,没有办法真正对未曾经历过的道理感同身受,哪怕有谁跟我强调三遍,我也会敷衍的说一声“知道了”然后一笑而了之。读书,观影,其实都是在找寻自己的身影。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读自己。到了如今,最可怕的是,你突然看懂了,所有的歌词和台词。
这两个月以来,我被困在屋子里,没有办法走一些路,只能看一些书,一些纪录片,一些对话录,一些电影,来佐证那句“人生辽阔,不要活在爱恨里”。我也才能静下心来,不抵触地去观看爱情这个话题。
三部曲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观影的,先是被拉入《爱在日落黄昏时》的坑,然后因为仍然有些抵触,所以先看了《爱在午夜降临前》,再是《爱在黎明破晓前》。
这个观影顺序好像不太符合事情发展的规律,辜负了1994年被创作出来的初衷。
就好像是知道杯子已然将碎未碎,去回看它被不经意烧制成旷世奇作时的模样。没有对于初生美好事物的爱怜和陶醉,只有审视和怜悯。原来再惊艳的杯子,不放在玻璃罩子里精心呵护、远远观瞻,而是日日把玩,它终究只是个会碎的杯子,毫无例外。
Before Sunrise电影的最终。
日出,风动,所有的画面里都不再有昨日牵手走过的有情人。
自由肆意的手相师,深夜河岸边的流浪诗人,并肩休憩的圆木椅,荒芜的墓地和精致的墓碑,日落时似是被蛊惑般、小心翼翼接吻过的摩天轮,许诺再不见面的邮轮,午夜酒后低声呢喃和尽情做爱的草坪...一切仿佛清晨的露珠一般,随着日出而消失殆尽。就像是在你眼前,一个接着一个地戳破美丽的幻境,告诉你,一切只是一个酣梦,爱情从来没有发生过。
可以称之为爱情么?还是Crush更为贴切?
Crush诱人沉沦的魅力在于,不问过去,没有将来,只有当下。
美好的皮囊可以一见倾心,陌生人可以承载无穷的期待和美好的想象。人对新奇的事物有本能的好奇心,初遇时可以尽情述说,杜撰出一个或许真实的自己。没有人在这一刻会破坏气氛地去考究,只会带着周遭环境烘托出的滤镜,去描摹他/她的性格、爱好、思想、怪癖,沿着对方刻意营造的方向,想象怎样难忘而特殊的经历才会塑造出眼前这个有好感的陌生人。
席琳和杰西的Crush,值得他们在之后走散的九年里念念不忘。
在最美好的年华,宿命般遇见一个可以天南地北地聊天的人,恰好有姣好的面容。不必刻意去找话题,不会有尴尬。每一件事情都是新鲜的,每一个在特定场景下会被讲述的故事,在初遇的时候都是第一次听到。
我不觉得你在阳光下见到祖母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情,你也能理解我只是太难过了,其实不会真的杀死前男友。异曲同工的有趣经历和爱幻想的灵魂,不会像在现实生活中一般,被斥责不切实际,被强制规训和束缚。灵魂在这一刻产生了强大的共鸣和联结,自然而然,水乳交融,酣畅淋漓。
这哪里是枯燥乏味的现实生活可以比拟的?这是救赎,是唯一的阳光,是被精心置于玻璃展台中的艺术品,值得为之疯狂,为之记传和歌颂。
然而,他们可以毫不避讳的谈及自己的第一次性幻想,却无法启齿关于爱的一切话题。他们做了世界上最亲密的行为,却只字不提“爱”。
是因为爱情太过沉重了吧?夹杂着无法悖逆的人性、失望和自我救赎。
我知道你的过去,或许,我就是你的过去,我也是你的将来。一眼能够预知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彼此爱恋着,成就着,伤害着,被捆绑着,一起经历所有的油盐柴米和喜怒哀乐。彼此不用说话,也不必说话,我就知道你经历了什么,或许,我已经没兴趣知道了。
就像席琳躺在杰西的腿上时说的那样,当见识过对方毫无保留的所有优点、缺点之后,仍然选择继续爱他,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可是,他们说着怎么会有情侣想要天长地久,幸福的婚姻都是彼此欺骗,这些在他们看来很荒谬的事情,最终却放任自己落入俗套。
Before Sunset 宿命般的重逢,像是从未失散过一般,从黄昏畅聊到飞机延误。
席琳说着自己环保工作的意义,说着独自游走于不同怀抱间的感受。
“我没有办法处理朝夕相处的恋爱”
“我只有一个人独处时才会真正开心”
“我变得好像,不相信任何和爱情相关的东西,别人再也无法打动我”
“我还有很多梦想,但都和爱情无关了”
杰西说着自己新书,说着自己对孩子的爱意让他走进并忍受婚姻。
所以在Before Midnight的时候,我才感觉愤怒而又悲哀,他们背弃了自己信念,结局却也不过如此。
年少时候惊艳了时光的邂逅,认定这就是自己的灵魂伴侣,所以在各自失散人海九年之后的重逢,义无反顾、抛妻弃子的奔赴相拥。
席琳放弃了呼吁和维护环保的工作,不再以成为女权主义者作为目标,离开故土,到纽约陪伴杰西两年,直至怀孕。
杰西离婚,为了席琳更好的生育搬到欧洲,放弃了陪伴最爱的儿子度过唯一的童年时光。
也会有
“如果1994年火车上遇见的是现在的我,你还会选择跟我在一起么?”
“如果要一起度过余生的56年,你还可以忍受我么?”
“你最想要我改变什么?”
也会有
“你常年在外,我为了不成为累赘而努力独立带孩子,但是我无时无刻不在崩溃和茫然,觉得自己没有做一个好母亲。”
“我也想跟你一样有那么多自由的时间去思考,去创作”
也会有
“我最想你改变的是,不要试图改变我”
“你每天都在不停的抱怨和絮叨,如果把这些时间用在创作上,你会堪比音乐大师”
“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前男友母亲去世时,你给他口时扭着屁股的样子么”
所以我才会觉得不甘心,又无可辩驳。
不甘心是,明明都已经看得这么透彻,却还是选择清醒着沉沦,爱情是这么盲目的么?
无可辩驳的是,爱情就是这么不可理喻的事情,引诱着你一步一步被捕获,落入陷阱。
无论怎么深刻和美好的感情,无论多么难以忘怀的人,都会被琐碎的生活磨平,都会在接近之后失望,厌恶。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已经分不清究竟是对期待和幻想落空的失望,还是对人性缺陷的厌恶。
往复循环,毫无例外。
“他们终究变成了初遇时,火车上那对吵嘴的德国夫妇。”
你要问我,还向往爱情么,还相信爱情的存在么。
我向往的,我也相信的。我依然期待着,爱情降临时,全世界的悲伤都会让路的感觉。
像是夏日的冰镇可乐,明明知道会带来脂肪堆积,却抵挡不住入口的快感。
每一个童年的梦想都值得用青春去捍卫!